韓劇《少年法庭》上線後就在連假期間於 Netflix 排行榜上名列前茅,由《信號》女主角金憓秀、實力派演員金武烈主演,劇情透過一個個駭人的案件探討沉重的少年犯罪議題,點出社會上許多值得關注的現象,震撼人心有如《 D . P 逃兵追緝令》,只能說韓國這方面的題材真的越做越好了。以下就來整理《少年法庭》5 大精彩解析。

韓劇《少年法庭》上線後就在連假期間於 Netflix 排行榜上名列前茅,由《信號》女主角金憓秀、實力派演員金武烈主演,劇情透過一個個駭人的案件探討沉重的少年犯罪議題,點出社會上許多值得關注的現象,震撼人心有如《 D.P 逃兵追緝令》,只能說韓國這方面的題材真的越做越好了。以下就來整理《少年法庭》5 大精彩解析。

 

延伸閱讀:金秀賢全裸入獄、車勝元變頹廢大叔!《某一天》4 大看點痛訴不為人知的司法黑暗面

 

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以下有雷 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- ----------------

  

改編真實案件

 

《少年法庭》第一集就改編了震驚韓國社會的「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」,2017 年兩個未成年女高中生誘拐一名 8 歲女童並將其勒斃後分屍,棄屍在頂樓水塔,行兇後還相約去狂歡,毫無罪惡感,兩人的對話紀錄中甚至還留下「她的手指好漂亮」等令人髮指的變態言論,最後兩人分別被判處 20、13 年有期徒刑。劇中則做了一些改編,最後其中一名兇手被判處 20 年有期徒刑,另一名則因未滿 14 歲僅要移送少年輔育院兩年。這麼改編的原因,可能是想要進一步探討「未滿 14 歲殺人不用坐牢」這個議題。

 

延伸閱讀:《氣象廳的人們》朴敏英、宋江揭職場戀情修羅場!渣男小三送作堆,上司下屬「偷偷來」好刺激

少年法的意義是什麼?

 

劇中透過殺人、家暴、集體舞弊、霸凌、未成年無照肇事、集體性侵、過失殺人等 7 個案件,探討〈少年法〉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許多國家包含台灣都有類似的法律,目的在於讓犯罪青少年即使犯了錯,仍然有被教化、自新的機會,所以刑期會比成年人要輕許多。但每當有令人髮指的少年犯罪事件,質疑少年法刑度太輕,甚至應該廢除的聲音都不曾停止。而主角法官沈恩錫即使嫉惡如仇、極度討厭少年犯,仍然認同〈少年法〉存在的必要,並透過這部法律讓他們得到應有的處分「即使是孩子,也要讓他們知道傷害別人要付出代價」。

 

延伸閱讀:孫藝真、田美都飆演技!《三十九》看 40 歲前該懂的事:告白不再難以啟齒,學會告別更是人生課題

 

所有人都是加害者

 

在最後一集「延和集體性侵案」暫告一段落後,車泰柱(金武烈飾演)法官對於 4 位犯下暴行的少年感嘆:「特殊竊盜、特殊暴力、仲介性交易、援交詐騙、特殊強姦罪,那些孩子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?」沈恩錫回應道:「教養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,整個村落都蠻不在乎,就會毀掉一個孩子的人生,對於被害人來說,所有人都是加害者。」這麼說雖然很像在開地圖砲,但其實也不無道理,撇開有些人真的可能生性邪惡,有些孩子會鑄下大錯,的確有可能是因為身邊的人忽視,而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。會造成犯罪,有時候不只是個人的行為,也是整個社會的連鎖反應。

 

法律不一定能保護被害人?

 

在「未成年無照肇事案件」中,最後明明知道未成年還脅迫同學偽造身分證、駕照開車的共乘同學們最後因證據不足被判無罪,即使是共犯也僅送少年保護事件處理,並不會留下前科。我們常聽到「司法是維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」但這可能只是個最理想的狀態。法庭是個講求證據的世界,不是法官愛怎麼判就怎麼判,即使有犯案,犯人也承認了,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也是無法定罪的。而法庭上要提交任何的證據都要經過嚴謹的程序,所以在審判席上所看到的案件樣貌,可能與在媒體、社會上所看到的有所不同。

 

會有第二季?

 

這麼好看又省思人心的《少年法庭》會不會有第二季呢?其實最後一幕留下了一個伏筆,第一集女童分屍案的共犯白成友被判處未滿 14 歲前最重的 10 號處分,移送少年輔育院兩年,但在第 10 集的最後他又出現了,這回他站上法庭時滿臉刺青、眼神變得更加兇惡,似乎變得比之前更大尾了,難道他沒有反省嗎?還是又有什麼原因使他又走上歧途呢?

 

延伸閱讀:

Netflix 強檔台劇《模仿犯》公開!改編宮部美幸推理神作,吳慷仁、柯佳嬿金鐘帝后攜手辦案,林心如媽媽桑變女主播

Netflix 3 月 7 部好片推薦!金馬最佳影片《美國女孩》勾人心弦、《超時空亞當計畫》卡司超大牌居然有「他」!

過年連假追劇清單!推薦 5 部 Netflix「三季以上」紅遍全球影集:《紙房子》熱血鬥智、《命運航班》燒光腦細胞

 

本文由 Bella 授權提供 / 原文連結

如果您對文章有任何問題,請來信或私訊,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