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文青?可以吃嗎? 說穿了,文青和假文青就是兩群不願跟隨流行的人而已。其實那樣的一群人(或兩群)出現在生活周遭,是件奇妙有趣的事。其實2008年開始的問卷測驗「你是不是文青」,就是這個名詞走向大眾的濫觴。就像當年春天吶喊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商業之後,早就已經不獨立了。文青已經是個極具商業價值的流行產物了。當然,文青就是文藝青年。曾幾何時,被叫文青是一種貶抑的形容。因為假文青充斥,加上文青把老一輩知識分子的睥睨,誤用成以不屑一切為出發點的態度。和時下年輕人相比的話,用稍微腐朽的老靈魂去理解這兩個詞。文青其實比較接近以前認知的知識分子。而假文青則是商業模式下願意接受知識分子產品的消費者。其實三個名詞,個別有個別的意思,截然不同。這麼說好了。以前你要賺知識分子的錢沒那麼容易,現在則是大規模的複製出知識分子的品味,你會在全國最大的通路商小七看到他們最愛的雜誌或報紙。諸如2535、Ppaper或是破報,還有一系列同一位大咖出版的設計類紙本刊物。小七更是明白賣點的舉辦了簡單生活節之類的活動。為什麼有這樣的商機?有人問。為什麼有這樣的一群人?有人問。文青和假文青是封建資訊特權崩解之後的新產物。而且有趣的是,文青是從大陸用語的憤青而來。他們既然不愛大眾媚俗的流行音樂,到底從哪裡獲得如此一致的樂團和音樂資訊呢?其實他們獲取資訊的管道來源反而縮小了。唱片行當然是小白兔,音樂表演場地是The Wall、地社和Legacy。文青族群的快速成長,使得演唱會形式的表演越來越多,收入持續穩定當然讓台灣增加看到各種表演的機會。但諷刺的是,假文青的選擇反而多一點。他們不會有「只能去咖啡廳」的形象問題。回家脫掉文青的制服,或許能到錢櫃,也能到國家音樂廳。他們同時可以到小白兔,但也有自在逛玫瑰和大眾的信心。她除了自己原有的大眾品味,還多了拷貝文青品味的自由度。你總不可能看到文青不憂鬱的棄守了陰暗思維吧?那是背叛文學思考和馬克思寂寞的(掰一個兩個名詞相加的新字就有炫的感覺)。 於是「文創產業」的大將們終於等到這個機會可以賣錢了。 當然是複製貼上的 詳請見論文→http://michael.000168.com.tw/?p=182